心肌炎在20至40岁年龄段的人群以及男性群体中发病率最高。在急诊室接诊的胸痛患者中,约3%的人患有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该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亟需及时治疗。然而,由于公众对心肌炎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的认知度较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存在疑虑,进而影响配合度。为此,本文将普及心肌炎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提升患者的认知水平。
心肌炎的发病机制
心肌炎在临床中的发病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病毒感染
心肌炎一般会由多种病毒而引发,最为常见的为肠道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在受到病毒感染后,病毒会逐步进入病人的心肌细胞内,进而导致心肌细胞出现损伤以及死亡。
免疫反应
病人在受到病毒感染后,身体中的免疫系统会逐步被激活,然后不断释放大量炎性因子,而这些炎性因子虽然可以起到消灭病毒的作用,但也会导致心肌细胞产生一定的损伤。
遗传因素
在临床中,约高达16%的心肌炎病人在实施检验期间可以发现心肌细胞结构、功能等存在基因有害突变的现象。因此,家族中存在病史的患者出现心肌炎的比例比较高。
其他因素
病人受到抗生素、抗癌药物、天花、流感疫苗等因素的影响后,也会导致心肌炎。
临床表现
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人在发病之后,其临床症状一般与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如果病人的病症较轻,则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是如果病人的病情较为严重,则会出现心源性休克、猝死等风险。很多病人在发病之前的1-3周左右,会存在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出现发热、全身倦怠感、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随着病情加重,还会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甚至晕厥、猝死等。
体征
在出现心肌炎病症后,医生对病人进行检查时会发现病人存在心律失常症状,即病人的心率逐步增快,与身体体温不相称。对病人实施听诊期间,可以听见第三、第四心音、奔马律,部分病人还会出现心尖部闻、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如果病人为心衰,则会出现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肝大等。
治疗方法
在治疗病人时,医护人员首先需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以及利托君等。若病人存在心力衰竭,可为其使用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其次,若病人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则需给予正性肌力药物、血液净化及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等措施,以维持其生命体征。最后,对于病情严重的部分病人,医护人员可考虑实施心内膜心肌活检或手术治疗,逐步改善其病情。
预防措施
心肌炎的预防比较困难,但是通过一些方式也可以降低病症的发生概率。第一,疫苗接种。接种流感疫苗、百日咳疫苗等可以降低因病毒引发的病症;第二,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可以降低病毒感染;第三,保证良好的生活以及饮食习惯,可以提高身体抵抗力,降低病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