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又晕了,站都站不稳”“总感觉天旋地转,连饭都吃不下”——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头晕的经历,尤其是频繁发作时,不仅影响日常工作,还会让人担心“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其实头晕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神经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背后可能藏着多种原因。据临床数据统计,约80%的头晕患者通过明确病因、对症处理后,症状都能明显缓解。今天就为大家梳理经常头晕最常见的5种原因,帮你读懂身体发出的信号。
一、这些原因最容易导致频繁头晕
1. 耳石症:“翻身、低头就晕”,与耳朵有关的“小毛病” 很多人不知道,耳朵除了听声音,还负责维持身体平衡——内耳里的“耳石”(碳酸钙结晶)就像“平衡传感器”,一旦耳石脱落,就会干扰平衡信号,引发头晕。这种头晕的特点很鲜明:发作突然,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比如躺下、翻身、低头捡东西、抬头看天花板时,会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秒到几十秒,不会伴随恶心、呕吐以外的其他症状(如手脚麻木、说话不清)。耳石症在头晕患者中占比超30%,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熬夜或近期有头部外伤的人。不过不用怕,通过神经内科的“耳石复位”治疗,多数人1-2次就能缓解,复发率也较低。
2. 脑供血不足:“头晕+记忆力下降”,血管堵没堵要留意 大脑时刻需要血液供氧,若负责供血的血管(如颈动脉、椎动脉)变窄或堵塞,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这类头晕通常是持续性的“昏沉感”,不是天旋地转,而是感觉“头重脚轻、不清醒”,可能伴随记忆力下降(比如刚说的话就忘)、手脚发麻、走路不稳等症状。长期久坐、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是高发人群——血管里的斑块会慢慢堵塞血管,影响血流速度,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头晕。若经常有这种头晕,建议及时做颈动脉超声检查,看看血管是否有狭窄,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发展成更严重的脑血管问题。
3. 前庭神经炎:“感冒后突然晕”,多与病毒感染有关 前庭神经是内耳传递平衡信号到大脑的“桥梁”,一旦被病毒感染(比如感冒、流感后),就会引发炎症,导致头晕,这就是前庭神经炎。它的典型表现是:感冒后1-2周突然发作剧烈头晕,天旋地转感会持续数小时到数天,还会伴随恶心、呕吐、走路向一侧偏斜,严重时甚至不敢睁眼。不过这种头晕不会影响听力,也不会出现手脚无力等神经症状。这类头晕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治疗以抗病毒、缓解眩晕症状为主,配合前庭功能锻炼,通常2-4周就能恢复,很少留下后遗症。
4. 低血压/低血糖:“饿了、站起来就晕”,与身体“能量”有关 很多人在饿肚子、突然站起来时会头晕,这可能是低血压或低血糖惹的祸。低血压:突然起身时,血压没及时跟上,大脑暂时供血不足,会出现“眼前发黑、头晕”,坐下休息几秒就会缓解,常见于体质弱的女性、老年人或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低血糖:长时间没吃饭、过度节食,或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会导致血糖过低,除了头晕,还会伴随心慌、出冷汗、手脚发抖,吃点糖或面包后很快就能好转。这类头晕多是“一过性”的,调整饮食(规律吃饭、避免节食)、起身时放慢速度,就能有效减少发作。
二、头晕了该怎么办?记住2个关键
1. 先判断危险信号:如果头晕时伴随“手脚无力、说话不清、口角歪斜、视力突然下降”,可能是中风的预警,一定要立刻拨打120;若只是单纯头晕,没有其他严重症状,可先休息观察。
2. 别盲目硬扛:如果头晕频繁发作(每周超过2次),或影响走路、工作,别自己猜原因,及时去神经内科就诊,通过前庭功能检查、颈动脉超声、血糖血压监测等,明确病因后再对症处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头晕不是“小毛病”,但也不用过度恐慌。多数情况下,只要找到原因、及时调整,就能有效缓解。记住:身体的不适都是信号,读懂它、重视它,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