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饭后感觉肚子胀胀的,打嗝不停,甚至一点胃口都没有?别以为只是吃多了,胃胀其实是很多人常见的消化问题,特别是久坐、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的人,更容易中招。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中医对胃胀早有丰富的调理经验,不打针、不吃西药,通过食疗、推拿、艾灸等方法,就能有效缓解。今天就带你了解,中医是怎么看胃胀的,又该如何调理才能轻松告别这股“胀气”。
一、中医怎么看胃胀?
在中医看来,胃胀并不是单纯的“吃多了”或“消化不好”那么简单,而是体内的气机运行出现了问题。中医讲究“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胃是“水谷之海”,脾胃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也就是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和水,被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营养。如果脾胃功能出现紊乱,比如脾虚无力、胃气不降,就会导致气机郁滞,食物运化不畅,胃部胀满不适的感觉就会随之而来,这种情况常见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绪抑郁的人群,尤其是一些长时间精神压力较大、三餐无规律的上班族和中老年人,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二、中医调理胃胀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调理胃胀的方法丰富而多样,强调“治未病”和“辨证施治”,也就是说,在胃胀初起时就要注意调理,而且调理方法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其中,食疗是中医非常推崇的一种方式,既温和又易于坚持。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山楂、陈皮、麦芽,被称为健脾消食“三宝”:山楂擅长消肉食积滞,特别适合因大鱼大肉引起的胃胀;陈皮理气健脾,能缓解胃胀气滞、嗳气频繁的情况;而麦芽能助消化、化积滞,尤其适合饮食杂乱、胃口差的人群。这些食材可以泡茶喝,也可以煮粥或煲汤,长期坚持在日常饮食中灵活搭配,对脾胃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三、生活方式也很关键,别忽视这些小习惯
很多人一提起胃胀,就以为只需要吃点药或者调理饮食就能解决,实际上,生活习惯对脾胃的影响才是最根本的。如果每天的作息紊乱、饮食无节,即便药再好、调理再细致,效果也会打折扣。中医讲“脾喜燥恶湿”“胃喜和缓”,所以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吃饭要有规律,并且要细嚼慢咽。现在很多人吃饭时间紧张,三五分钟就解决一顿,狼吞虎咽、边看手机边吃饭,这种行为会让脾胃疲于应付,久而久之消化功能减弱,自然容易产生胃胀。另一方面,情绪管理同样影响着脾胃的健康,中医有句老话叫“思伤脾,怒伤肝”,意思是说,长期情绪压抑或思虑过度,都会损伤脾胃运化功能,特别是一些人本身就属于“多思多虑型”性格,事情没发生就开始担心,或者一件小事在心里反复琢磨,这些情绪上的“内耗”会让身体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气机郁结,胃胀自然也就找上门了。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适度放松自己,对缓解和预防胃胀同样重要。我们可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散步,做深呼吸练习,或者养成睡前泡脚的习惯,让身心都慢下来,给脾胃一个放松的机会,也给身体一个自我修复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