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骨折术后康复“黄金期”:骨科护士教你科学活动关节

骨折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3-6周的康复“黄金期”才是决定功能恢复程度的关键阶段。抓住这个窗口期科学活动关节,能大幅降低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后遗症风险,让患者更快回归正常生活。

一、黄金期为何如此重要?

骨折术后,身体会启动修复机制:骨折端形成骨痂,肌肉因长期不动逐渐萎缩(每天萎缩约1%-3%),关节滑液减少导致粘连。若在黄金期内科学活动关节,可产生三重积极效应。

第一,促进血液循环:肌肉收缩能像“泵”一样挤压血管,加速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预防深静脉血栓。第二,刺激骨痂生长:适度应力刺激可引导骨痂沿正确方向重塑,增强骨折端稳定性,缩短愈合时间。第三,预防关节挛缩:关节每“闲置”一天,活动度就可能下降1°,及时活动能避免粘连,保持灵活性。

二、分阶段活动指南:从被动到主动

骨科护士会根据术后时间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其核心原则是“早期轻柔被动,中期主动辅助,后期抗阻强化”。

1.术后0-2周:被动活动打基础

此时骨折端不稳定,需以被动活动为主,避免主动用力导致移位。上肢骨折患者,可用健侧手托住患肢,做前臂旋转、腕关节屈伸(每次10-15次,每日3-4组);下肢骨折患者,在护士或家属帮助下,做踝关节背屈(勾脚尖)、跖屈(绷脚尖),配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绷紧大腿肌肉5秒后放松)。活动时动作要轻柔,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度。

2.术后3-6周:主动活动增力量

骨痂初步形成后,可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上肢患者可尝试用患肢完成刷牙、洗脸等日常动作,配合弹力带进行肩外展、肘屈伸训练;下肢患者可在床边坐位练习抬腿(膝关节伸直,缓慢抬高30°-45°),或借助助行器站立,做轻微屈膝动作。进阶时,患者可采用“疼痛阈值训练法”——活动至轻微疼痛时停止,待疼痛缓解后继续,逐步扩大活动范围。

3.术后6周后:抗阻训练强功能

经X光确认骨折愈合良好后,患者可增加抗阻训练。上肢患者手持矿泉水瓶(重量根据耐受调整)做前臂旋转;下肢患者靠墙静蹲(背部贴墙,缓慢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或用弹力带进行髋外展训练。活动过程中需注意避免过早负重,如股骨骨折患者需遵医嘱逐步从部分负重过渡到全负重。

三、康复避坑提醒

康复过程中,患者常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怕疼不敢动”,但长期制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形成恶性循环;二是“盲目追求速度”,但过早进行高强度训练可能引发内固定松动、骨折再移位。若出现关节红肿、剧烈疼痛或活动度突然下降,应立即联系医生。

总之,骨折术后康复是一场“持久战”,黄金期的科学活动是关键一步。每一次正确的关节活动,都是对健康的投资。患者要积极遵循专业指导,循序渐进,早日重归活力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