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医院感染防控(下文简称“院感防控”)是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
护理管理者作为院感防控的“守门人”,需炼就“火眼金睛”,尤其要抓牢手卫生与消毒隔离两大核心措施。
一、手卫生:阻断感染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规范的手卫生可降低30%以上的医院感染发生率。鉴于此,护理管理者需从三方面强化手卫生管理。
1.设施配置标准化:在诊疗区域、病房、治疗车等位置配备非接触式水龙头、抗菌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及一次性干手纸巾,避免二次污染。例如,医院可在隔离病区入口设置智能感应式洗手池,自动感应出水,减少接触传播风险。
2.培训考核常态化:通过理论授课、操作演示、情景模拟等方式,确保医护人员掌握“内外夹弓大立腕”七步洗手法,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
3.监测反馈动态化:利用智能监控系统或人工抽查,统计手卫生依从率,对薄弱环节及时干预。
例如,医院可在洗手池旁安装摄像头,结合AI分析,总结手卫生依从率较低的时段或人员,之后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排班并加强培训,提升依从率。
二、消毒隔离:构建无菌环境的“铜墙铁壁”
消毒隔离是切断病原体传播链的核心措施,护理管理者需从环境、物品、人员三方面精准发力。
1.环境清洁精细化:制定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床栏、呼叫器)的每日清洁消毒标准,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病房实施终末消毒。例如,医院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结合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提升环境菌落数达标率。
2.物品管理规范化: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原则,对吸氧装置、雾化器、呼吸机管路等复用器械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针对儿科病房婴儿留置针穿刺困难问题,医院要执行操作时佩戴双层手套、使用后必须立即更换的规定,并加强穿刺部位消毒,降低感染率。
3.人员防护科学化:根据风险评估选择防护用品,如接触血液、体液时佩戴双层手套,处理锐器时使用防刺穿容器。具体来说,医院可创新“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图”,通过颜色分区和步骤分解,缩短新入职人员穿脱时间,降低错误率。
三、全员参与:织密院感防控的“天罗地网”
院感防控不仅是护理团队的责任,更需全员参与。护理管理者可通过以下方式凝聚合力。
第一,患者宣教:在病房张贴手卫生宣传画,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洗手。
第二,多学科协作:联合院感科、后勤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对保洁人员消毒剂配制、医疗废物转运等环节进行监管。
第三,文化浸润:将院感防控纳入科室绩效考核,设立“感控标兵”奖励机制,营造“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氛围。
院感防控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护理管理者需以“火眼金睛”洞察风险,以“绣花功夫”落实措施,方能筑牢患者安全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