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中暑后现场急救措施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引发的急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掌握科学的中暑急救方法是公众必备的生存技能。

一、中暑的病理机制与症状分级

人体通过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使核心体温维持在37℃左右。当环境温度超过35℃且湿度大于60%时,汗液蒸发效率显著下降,热量在体内蓄积导致体温飙升。此时,细胞蛋白质变性、酶系统失活、电解质紊乱等连锁反应相继发生,引发人体从轻度不适到器官衰竭的连续损伤。

根据症状严重程度,中暑分为三个阶段:先兆中暑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注意力涣散;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升至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脉搏增快;重症中暑则呈现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二、现场急救的核心原则

1.快速脱离热源环境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优先选择空调房或树荫下。若在密闭空间,需打开门窗形成对流。对于建筑工人、环卫工等职业暴露人群,应建立“高温作业-休息”的强制轮换制度,从源头预防中暑发生。

2.立体化降温策略

物理降温是急救关键:用20-30℃温水擦拭患者全身,重点处理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使用冰袋时需包裹毛巾,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有条件者可让患者浸泡在15-20℃水中,同时持续搅动水流促进散热。对于热射病患者,需在1小时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防止神经系统永久损伤。

3.精准补充体液

意识清醒者可少量多次饮用含0.1%-0.2%盐分的凉开水或运动饮料,每小时不超过800毫升,同时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等会加剧脱水的饮品。对于呕吐患者,需暂停口服补液,改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和氯化钾溶液。

4.生命体征动态监测

持续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和皮肤温度。若出现呼吸浅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等休克前兆,应立即采取休克体位(平卧位抬高下肢20-30厘米),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期间,可用扇子人工制造气流,或用湿毛巾覆盖患者身体,维持降温效果。

三、特殊人群的急救要点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中暑后易出现高热惊厥。急救时应避免包裹过多衣物,采用温水擦拭代替冰敷,防止血管过度收缩影响散热。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补液需兼顾心肾功能,建议使用低渗电解质溶液。孕妇中暑可能引发胎儿窘迫,急救时应保持左侧卧位改善胎盘供血,同时尽快转运至具备产科急救能力的医疗机构。

四、预防胜于治疗的科学理念

避免在10:00-16:00进行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需穿戴UPF50+的防晒衣物,佩戴宽边遮阳帽。饮食方面,每日需摄入2000-3000毫升水分,可适量补充绿豆汤、西瓜等含钾食物。高温作业人群建议每15-20分钟补水200毫升,并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药品。

总而言之,中暑急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个环节都关乎生死存亡,掌握科学的急救知识不仅能挽救生命,更能为构建高温健康防护体系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