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肠镜发现息肉=癌?内镜下“小动作”就能搞定它

很多人做肠镜检查时,一旦发现息肉,就吓得六神无主,以为自己患上了癌症。其实,肠镜发现息肉并不等同于癌症,而且通过内镜下的“小动作”,就能有效处理这些息肉。

一、肠息肉≠癌症

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出现的小块肉样组织突出,通常是良性的。虽然肠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可能性,但并不等同于癌症。从肠息肉发展到肠癌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并非所有息肉都会恶变。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医生会仔细观察息肉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必要时还会通过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其性质。所以,当肠镜发现息肉时,不要自己吓自己,应保持冷静,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二、内镜下“小动作”处理息肉

1.活检钳钳除或圈套器勒除

对于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医生通常会采用活检钳钳除或者圈套器勒除的方法。这些方法简单快捷,创伤小,恢复快。就像医生用一个小小的“钳子”或“圈套”,精准地将息肉去除,整个过程在肠镜的引导下进行,患者不会感受到太大的痛苦。

2.圈套器加电凝切除

针对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者无蒂息肉,医生会使用圈套器加电凝切除。圈套器钢丝放置在息肉基底上方,这是切除息肉的最佳部位。部分息肉基底较宽,医生会在其基底部注射盐水,人为地使其形成一个蒂,然后再套取切除。这种方法能精准去除病变组织,对肠道的损伤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可有效防止息肉进一步发展甚至恶变。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对于无蒂、亚蒂或平坦的息肉,医生通常会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这是一种在黏膜层进行切除的手术方法,适用于直径较大的息肉。通过内镜,医生可以将病变的黏膜组织完整切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肠道组织。

4.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如果息肉直径超过2厘米,且病变范围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大肠癌,医生会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SD手术创伤较小,恢复较快,可以有效地切除病变组织,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微创的治疗选择。

三、息肉处理后的注意事项

无论采用哪种内镜下处理方法,患者在术后都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术后一周内要尽量卧床休息,避免下床活动,以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可以适当进食小米粥、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另外,患者还需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监测病情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息肉的类型、大小等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复查方案。

肠镜发现息肉并不意味着患上了癌症,通过内镜下的这些“小动作”,就能有效地处理息肉。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随访,以维护自己的肠道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