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管理中,监测血糖至关重要,但很多人存在误区,影响病情判断。
监测血糖常见误区
只测空腹血糖
不少糖尿病患者以为空腹血糖正常就代表血糖控制良好,这是大误区。空腹血糖仅反映禁食状态下的血糖水平,无法体现餐后血糖情况。而餐后血糖升高对患者危害更大,与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只测空腹血糖远远不够,还需监测餐后血糖。
不注意监测时间
不同时间点血糖值不同,空腹血糖应在早晨起床后、未进食前测量;餐后血糖在进食后2小时测,从开始进食第一口饭算起。不按正确时间监测会得不准确结果,影响病情判断。比如有些患者随意测餐后血糖,刚吃完饭就测,血糖值必然偏高,不能真实反映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
忽视血糖仪准确性
血糖仪准确性影响监测结果。一些患者为省钱买便宜、质量不可靠的血糖仪,或长时间不校准,导致测量结果不准。不同品牌血糖仪可能有误差,更换时最好与医院生化分析仪对比。若依据错误血糖值调整治疗方案,会使病情恶化。
采血方法不当
采血方法不对影响结果。部分患者采血时用力挤压手指,使组织液混入血液,血糖值偏低。正确方法是酒精消毒手指,待干后轻刺手指侧面,让血液自然流出,不可用力挤压,影响准确性。
情绪和运动影响认识不足
情绪波动和剧烈运动影响血糖水平。患者在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后立即测量,结果可能偏高或偏低。测量前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比如争吵后测血糖,可能发现异常升高,误以为病情加重,实际是情绪导致的暂时变化。
正确测定血糖细节
选择合适血糖仪:质量可靠、准确性高的血糖仪是正确监测基础。购买时参考医生建议,选知名品牌,注意操作简便、显示屏清晰、有记忆功能等。好的血糖仪能提供准确结果,方便患者记录和查看历史数据,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正确校准血糖仪:为确保准确性,需定期校准。一般使用一段时间后、更换电池或与医院生化分析仪结果差异大时进行校准,方法参考说明书。严格校准可减少误差,让患者准确了解血糖情况。
按正确时间监测:除空腹血糖,还需测餐后血糖及根据医生建议在睡前、凌晨等时间点监测。严格遵守时间才能得到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如睡前监测可发现夜间低血糖风险,及时预防。
血糖监测频率对控制病情的影响
高频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每天多次监测空腹、餐前、餐后和睡前血糖,可快速了解不同时段变化,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方案,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减少急性并发症风险。新诊断患者通过频繁监测能掌握血糖变化规律,有效控制病情。
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频繁监测让医生获得更详细数据,准确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针对性调整方案,如调整药物剂量、种类或改变饮食运动计划,提高治疗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