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水肿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不适症状,其发病原因复杂,需要仔细诊断鉴别。第一,下肢水肿可能是全身症状的一部分,由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肺源性心脏病或低蛋白血症等。第二,血管相关疾病也可引起下肢水肿,如浅静脉曲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后遗症、髂静脉狭窄、巴德吉亚利综合征(下腔静脉狭窄闭塞)等。第三,还有少部分患者腿肿是生理性的,比如妊娠(怀孕)期间等。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面对不明原因的下肢水肿时必须对症下药,不可盲目用药,也不可单纯依赖卧床静养;而与血管疾病有关的腿肿则需手术治疗,不可拖延。
相关问题解答
“腿粗”就是“腿肿”吗?
许多年轻女性特别注意自己的腿部,总觉得自己“腿粗”,甚至有时为此专程到门诊挂号咨询,问医生自己的腿是不是“肿”了。每个人体型不同,如腿型看上去有点儿粗,也不一定是“肿”了。真正的“腿肿”被称为“水肿”,手指按压后有明显的凹陷。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水肿外观呈“橘皮”或“橡皮腿”样,凹陷常常不太明显。
早上挺好,为什么到下午就感觉腿酸胀难受?
这种现象是血管外科比较典型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这种功能不全主要源于下肢静脉内的瓣膜关闭不全而导致静脉内血液逆流。瓣膜的作用很像生活中的“单向阀门”,类似洗衣机进水龙头上安装的装置,有血液逆流时,瓣膜便会关闭,防止逆流产生。因此,如果瓣膜关闭不全,逆流就产生了,最常见的静脉曲张就是如此。除了这种外观明显的浅表静脉问题,深层的静脉血管也会存在功能不全问题,例如小腿肌泵功能减退,出现症状。若患者之前患过下肢静脉血栓,也可因为静脉血栓后遗症出现酸胀不适,下肢水肿也会比较明显。
“腿肿”原因
下肢水肿的原因有很多,此处主要讲解单侧下肢水肿的有关原因。单侧下肢水肿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卧床时间长、长途旅行、饮水量太少、腹泻脱水、手术或其他疾病引起活动受限等,或患有恶性肿瘤,患者也会出现单侧下肢自然肿胀,应该予以重视。这种情况有因疾病(如静脉血栓和炎症感染等疾病因素)引发的可能性,必须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出现单侧下肢水肿,患者自己可先用卷尺量一下膝关节上下各厘米的腿部周径,如果相差超过3厘米,或者伴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更应该立即就医。
注意事项与治疗方法
腿肿了可以按摩吗?
一般来说,腿肿时通过按摩来缓解症状是不太理想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疾病引起的腿肿早期绝对禁止按摩的,尤其是血管外科常见的静脉血栓。因此,一旦发现腿肿,患者不能自行或找按摩师进行按摩,必须即刻就诊,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腿肿了能否用热水烫脚?
许多人喜欢在晚上睡前烫烫脚,即热水泡脚,以缓解疲劳。有些人在出现下肢水肿时,则更喜欢烫脚、泡脚,觉得可以消肿。一些媒体文章也会介绍生姜、红花或盐水泡脚等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对于健康人的保健养生是有一定意义的,可以缓解疲劳、促进睡眠,但这些并非真正治疗疾病的方法。尤其是老年人往往合并动脉硬化,不适合水温太高(建议40℃以下),而对于血栓、静脉曲张这类情况,泡脚更无裨益,应该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
腿肿了只能卧床静养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长时间坐着或者运动劳累后感觉腿部酸胀不适,平卧抬高或垫高下肢后,不适感有所减轻;长时间站立或坐位后腿部有轻度水肿,通过抬高或垫高下肢可获得缓解。但是,“腿肿了卧床越久越好”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误区。事实上,腿部的肌肉尤其小腿的肌肉就像人体的“第二心脏”,起着重要的泵血功能,过长时间地卧床则会使肌肉的泵血功能减弱,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反倒有诱发静脉血栓的风险。所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坐位或站立后,平卧及抬高下肢是有益的,但患者应该交替变换姿势状态,保持适当活动。而对于单侧下肢的肿胀或平卧抬高下肢对症状缓解不理想的患者,应该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
细分就诊科室
除了内科基础疾病,如心脏、肾脏、甲状腺等器官出现的疾病,肿瘤引起的腿肿和药物相关的腿肿可以首先到原内科基础疾病所属科室就诊外,非局限于关节部位的腿肿均可以首先到血管外科就诊,其常见病症包括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及其慢性后遗症、下肢静脉狭窄闭塞、腹部下腔静脉闭塞、丹毒或下肢感染性病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