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急重症的常见病因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可导致COPD,当受到感染、气候变化等诱因影响时,病情加重,气道炎症加剧,气道狭窄加重,导致呼吸困难。
哮喘急性发作:过敏、感染等因素可诱发哮喘患者的气道痉挛,使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导致气道阻塞,呼吸困难加重,尤其是呼气困难明显。
肺炎: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肺部,引起肺部炎症,导致肺泡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心血管系统疾病
急性心力衰竭:心脏功能突然下降,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肺淤血。患者会出现端坐呼吸、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栓塞:栓子(如血栓、脂肪栓、羊水栓等)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影响肺部的血液灌注和气体交换。因此,患者会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
其他因素
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昏迷等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例如颅脑损伤导致呼吸中枢受抑制,可引起呼吸节律异常,呼吸变浅、变慢甚至停止。
呼吸急重症的识别要点
呼吸频率与节律
呼吸频率:正常成人在静息状态下的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呼吸频率大于20次/分钟称为呼吸过速,常见于发热、疼痛、贫血、心力衰竭等情况;呼吸频率小于12次/分钟称为呼吸过缓,可能是由于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颅内压增高等原因引起。
呼吸节律:如果出现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如此周而复始),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循环障碍等有关;间停呼吸(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也是中枢性呼吸功能不全的表现,预后较差。
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
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吸气显著费力,严重者吸气时可见“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如喉水肿、气管异物等。
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呼气费力、呼气缓慢、呼气时间延长。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小气道阻塞性疾病。
混合性呼吸困难: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变浅。多见于重症肺炎、大面积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等肺部广泛病变。
其他伴随症状
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可在口唇、指甲床等部位观察到。它是缺氧的典型表现,但严重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总量减少,即使存在缺氧也可能不出现发绀。
意识状态改变:严重的呼吸急重症可导致患者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这是因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影响了大脑的功能。
呼吸急重症的急救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体位调整: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可采取半卧位或坐位,有利于呼吸肌运动和气体交换。如果患者昏迷,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进入呼吸道。
清除呼吸道异物:如果怀疑有异物堵塞呼吸道,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对于成人,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握拳置于患者剑突下、肚脐上方,另一手抱住握拳的手,急速向上冲击患者腹部,反复多次,直至异物排出。对于儿童,可根据年龄和体型适当调整手法。如果是痰液等分泌物堵塞,可通过拍背、吸痰等方法清除。
氧疗
鼻导管吸氧:这是最常用的吸氧方法,根据患者的缺氧程度调整氧流量,一般轻度缺氧患者氧流量为1~2L/min,中度缺氧患者氧流量为2~4L/min。
面罩吸氧:对于缺氧较严重的患者,可采用面罩吸氧。面罩吸氧可提供较高浓度的氧气,氧流量可根据需要调整为5~10L/min。如果患者呼吸衰竭严重,普通氧疗不能改善氧合,可能需要使用无创通气(如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或有创通气(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后使用呼吸机)。
紧急呼叫急救人员
一旦识别出呼吸急重症患者,应立即呼叫急救中心(如拨打120),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持续进行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