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最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现有2.45亿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多数情况是无症状的,血压渐进性升高,但本人不知晓。没有得到控制的高血压,会损害人体的重要器官和动脉血管,导致心脏、脑、肾脏、眼靶器官损害,所以高血压又称为“无声杀手”。
血压多高诊断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高于正常值。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三次非同日测量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高血压。但一些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如隐匿性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等则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识别。
哪些人群易患高血压?
高血压易发生在以下人群中:
①年龄较大者: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降低,血压相应升高。
②遗传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风险更高。
③肥胖者:体重增加会增加心脏负担,血管阻力增大。
④不良生活习惯者:饮食盐分高、缺乏运动、吸烟和过量饮酒均会损害血管,影响血液循环,造成血压升高。
⑤长期精神压力大者:压力过大会促进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血压升高。
⑥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与高血压常常同时存在。
是否诊断高血压后立刻服药?
对初诊高血压患者而言,医生会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程度,以决定何时开始服用降压药。对于收缩压≤159mmHg和(或)舒张压≤99mmHg的初诊高血压患者,如果没有器官损伤,也没有糖尿病,可以先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的摄入、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限制饮酒、戒烟、保持心理平衡、改善睡眠。如果血压较高,超过160/100mmHg,已经有心脑血管病或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比较高,需要服用药物治疗。建议非药物治疗应该连续贯穿高血压治疗全过程,必要时联合药物治疗,双管齐下。
降压药物有哪些?
常用降压药物可分为6大类,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酶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①利尿剂:通过利尿排钠、降低血容量符合发挥降压作用,常用的利尿剂包括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②β受体拮抗剂: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常用药物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
③CCB类: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扩张心脏血管,常用药物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贝尼地平等。
④ACEI:可抑制血管紧张受体,缓解血压升高。常见的药物有卡托普利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等。
⑤ARB:可阻断血管紧张素产生,起到降血压的作用,常见的药物有缬沙坦片、厄贝沙坦片等。ARB可弥补ACEI带来的干咳等副作用。
⑥ARNI: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促进尿钠排泄等作用,适用于心衰和高血压患者,代表药物是沙库巴曲缬沙坦。
定期监测血压对于早期发现和管理高血压至关重要。一旦确诊患有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服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自行随意使用药物,这一点务必牢记。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以避免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