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护理中怎样协助患者翻身?

在临床护理中,协助患者翻身是基础且关键的技能。定期对术后康复者、长期卧床者、行动受限等特殊人群进行翻身,可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提升患者舒适度与康复质量。

一、翻身的核心目的

人体皮肤持续受压超过一定时间后,局部毛细血管会因压迫而闭合,导致组织缺氧和代谢废物堆积。当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平均压(约32mmHg)时,皮肤及皮下组织可能发生不可逆损伤,形成压疮。此外,长期卧床者因重力作用,呼吸道分泌物易积聚在肺底部,定期翻身可通过改变体位促进痰液排出,降低坠积性肺炎风险。同时,翻身时对肌肉的被动拉伸能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翻身前的全面评估与准备

首先,要确认患者意识状态、活动能力及合作程度,对于意识清醒者应提前解释操作目的,以获取配合。其次,检查患者皮肤状况,标记压疮高风险区域。最后,评估患者体重、体型及肢体活动度,以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和人力配置。此外,护理人员要调整病床高度至腰部水平,减少弯腰幅度;移除床边障碍物,确保操作空间;根据需求准备软枕、楔形垫、翻身单等辅助器具。

三、标准翻身流程与力学原理应用

以侧卧位翻身为例,其操作需遵循“节力原则”与“安全原则”。

1.体位调整:协助患者平卧,双下肢屈曲,双脚平放于床面。护理人员一手托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扶住髋部,将患者整体向近侧移动约10厘米,避免局部皮肤与床单摩擦。

2.翻身动作:以脊柱为轴线,护理人员与助手分别站在床两侧,同步将患者肩部与臀部向对侧翻转。翻转时保持患者头部、躯干、下肢呈一条直线,避免扭曲。对于无法自主配合者,可先将患者双腿交叉,用翻身单包裹躯干后通过牵引实现翻身。

3.体位固定:在患者背部、两膝间及胸前放置软枕支撑,保持侧卧30°-45°。此角度既能分散骶尾部压力,又可避免股骨大转子过度受压。同时,将患者上肢前伸以维持肩关节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

整个过程中需避免直接拖拽患者肢体,防止皮肤擦伤;翻身时动作轻柔缓慢,给予患者适应时间;若使用床栏,需确保其处于锁定状态,防止患者坠床。

四、特殊情境下的翻身策略

1.脊柱损伤者:必须采用轴线翻身法,即保持头、颈、肩、腰、髋在同一平面旋转,防止脊髓二次损伤。

2.术后患者:需避开手术切口,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

3.肥胖患者:可借助滑布或悬浮床减少摩擦力,同时增加协助人员以分散重力。

4.认知障碍者:通过语言安抚或分散注意力降低焦虑情绪,避免因反抗导致操作失败。

五、翻身后的观察与记录

操作完成后,护理人员要检查患者皮肤有无红斑、压痕或水疱,肢体血运是否正常,各管道是否通畅且固定妥当,同时记录翻身时间、体位及皮肤状况,为后续护理提供依据。已发生压疮者,根据分期选用减压敷料或气垫床,缩短翻身间隔。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评估、规范操作与动态观察,护理人员既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又能维护患者尊严,促进其身心康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