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微创心脏手术: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哪些心脏病可以不用“大开胸”?

微创心脏手术通过更小的切口、更精细的操作,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显著减轻了手术创伤,让“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成为可能。了解哪些心脏病适合微创治疗,能帮助患者更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案。

传统开胸手术需从胸骨正中切开15-20厘米的切口,而微创手术的切口通常仅3-5厘米,且多选择腋下、侧胸等隐蔽部位。这种小切口无需切断胸骨,避免了胸骨愈合缓慢、感染风险高的问题,也减少了术后疼痛。同时,微创技术借助专用器械和高清内镜系统,能在狭小空间内完成精准操作,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时间大幅缩短——传统开胸手术患者往往需要住院2周以上,而微创患者通常1周内即可出院,术后1-2个月便能恢复正常生活。

先天性心脏病是微创技术应用较早的领域。对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简单畸形,可采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在胸壁切开2-3厘米的小口,通过特制输送器将封堵器送入缺损部位,释放后即可关闭缺口。这种方法无需体外循环,避免了传统开胸手术的创伤,尤其适合儿童患者。动脉导管未闭也可通过微创介入完成,经血管送入封堵器闭合异常通道,全程仅需局部麻醉,术后几乎无明显瘢痕。

心脏瓣膜疾病中,二尖瓣病变是微创治疗的主要适应证。对于二尖瓣脱垂、关闭不全等情况,可采用胸腔镜辅助下的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术。通过胸壁3-4个0.5-1厘米的小孔,插入内镜和手术器械,在高清视野下完成瓣膜修复或人工瓣膜置换。与传统手术相比,这种方式对心肌保护更好,术后房颤发生率更低,尤其适合高龄或合并其他疾病的高危患者。部分主动脉瓣病变也可通过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从股动脉送入压缩的人工瓣膜,在原有瓣膜位置释放,无需开胸,甚至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

冠心病的微创治疗以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为代表。对于单支或双支冠状动脉病变,可采用左胸小切口,直接获取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避免了传统手术的胸骨切开和全身体外循环。这种术式创伤小、恢复快,且桥血管远期通畅率与传统手术相当,适合高龄、肺功能较差或对美观有要求的患者。若病变适合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则是更微创的选择,通过导管在血管内完成狭窄部位扩张和支架放置,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此外,部分心脏肿瘤也可通过微创方式切除。对于位于心房、心室的小型肿瘤,如黏液瘤,可采用胸腔镜辅助手术,通过小切口完整切除肿瘤,避免大范围开胸对心脏和周围组织的损伤。

微创心脏手术并非“万能钥匙”。对于复杂的心脏畸形、多瓣膜联合病变、严重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等情况,传统开胸手术仍是更可靠的选择,能为医生提供更充分的操作空间,为患者提供更坚实的治疗保障。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由心脏外科医生根据详细检查结果,结合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而非单纯追求“微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