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家庭连续规范测量血压5-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易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脑出血等,所以高血压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核心。除药物干预外,非药物措施是治疗高血压的首选基础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做血压测量
病情控制比较稳定的患者,一般每隔2-3天进行一次血压测量,并做好记录,在复诊时告知临床医生以作诊断参考。对于血压持续增高的患者,每天应进行2-3次的血压测量,必要时还要进行立位、坐位、卧位的血压测量,以便于更加全面地掌握其血压变化的规律。
二、科学作息
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早睡早起,尤其要注意不能经常熬夜或通宵,以避免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当血压偏高时,应注意增加卧床休息的时间,以免加重病情。
三、心理调节
医护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做到态度和蔼、亲切、周到、耐心,认真听取患者自诉,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使其充分认识血压控制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依从性。
患者应在医护人员的协助指导下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严格遵从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我调适心情,放宽心境,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和焦虑。
四、适当运动
运动能够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消耗人体内多余的热量,有助于高血压的临床治疗。通常情况下,高血压程度较低的患者,可进行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高血压程度一般的患者,可进行散步、老年伸展操等运动;而程度较高的患者,可进行适度的站立、慢步等。
五、饮食干预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低盐、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品为主,尽量避免摄入坚硬粗糙和过烫、过冷、过辣的食物。建议养成少量多餐的进食习惯,并注意控制进食的总热量和总量,切忌暴饮暴食。在饮食结构上,应加强膳食营养均衡,多食用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的食物,如绿色蔬菜、粗粮、水果、谷物、奶类、瘦肉等;少吃或不吃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软体类海鲜等;禁食浓肉汤、咖啡、浓茶以及烟酒。
六、日常保健
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身保暖,保持室内温度的适宜,定期开窗通风,保证居住环境的干燥、卫生。同时,还要注意大便的通畅,排便时切忌用力或屏气,以避免血压在短时间内骤然升高。
总而言之,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提高对非药物基础疗法的重视,使其同降压药物治疗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病情,确保血压平稳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