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会使脑组织受损,导致神经功能丧失,其中肢体活动受限(偏瘫)是常见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偏瘫源于大脑运动神经通路损伤。我们日常的肢体动作,均由大脑发出指令,通过神经网络传递到肌肉。中风好比在大脑指挥通路中制造“交通事故”,导致指令无法顺利下达。不过,大脑有“神经可塑性”,受损区域周围的健康脑细胞可通过反复、密集、正确的训练,接管受损区域功能,重建“信息高速公路”,这是中风康复的神经科学基础。
中风的康复时机十分关键。中风后三到六个月是神经功能恢复的“黄金康复期”,此时大脑可塑性强,对康复训练反应敏感,功能恢复潜力和速度达到顶峰。所以,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系统性康复训练。但这不意味着超过此时期康复就无意义,后期训练也能带来积极改善,只是进展相对缓慢。
许多有效的训练方法可在专业指导下于家庭环境中开展,家庭康复要遵循安全、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原则。
对于卧床或行动不便的患者,早期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基础。家属要帮助患者活动受限肢体,如肩、肘等各大关节,缓慢轻柔地做最大范围的屈伸、旋转,以维持关节灵活性,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为后续主动运动打基础。同时,要注意良肢位摆放,用枕头、软垫将患侧肢体安置在功能位,预防异常痉挛模式形成。
当患者开始出现微弱的主动肌肉收缩时,训练便应过渡到主动辅助阶段。患者需集中意念,努力尝试移动患侧肢体,家属在一旁给予最小程度的必要辅助,帮助完成动作。这个过程的重点在于激发神经对肌肉的支配意识,哪怕只是微小的动作,也是神经通路开始重建的宝贵信号。
随着肌力增强,应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从简单动作开始,如床上桥式运动、向健侧翻身。坐位平衡训练很关键,从需要扶持到独立端坐,再到坐姿下躯干倾斜与旋转,可提升核心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进入站立期后,在充分保护和辅助下,从扶持站立逐渐过渡到独立站立,训练重心在双腿间的转移。行走训练是重要目标,初期可由家属在旁扶持,或在室内借助稳固的家具进行短距离慢走,重点在于纠正步态,避免错误的代偿模式固化。
上肢和手部功能训练注重精细与协调。可进行桌面推拉、抓握不同物体、插木棍、叠积木等作业活动,日常中引导患者用患侧手参与扶碗、擦拭桌面等任务。
除了肢体运动,感觉刺激同样重要。用不同材质的布料(棉、丝、麻)轻轻刷拭患侧皮肤,用温水或稍凉的水浸泡毛巾进行擦拭,都能提供丰富的感觉输入,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
家庭康复安全第一,训练要在患者能力范围内,避免过度疲劳和跌倒风险。训练融入日常,分散进行,每次时间不宜长,但可增加频率。中风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有平台期和波动,患者与家属需保持耐心与积极心态,抓住黄金期,依靠科学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大限度地重获肢体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