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立秋:当草木开始收敛,中医教你接住天地的”收气”

立秋:当草木开始收敛,中医教你接住天地的”收气”

蝉鸣的尾音刚弱下去,桂树的新叶就裹着露水蜷成了小拳头。立秋日的风里,藏着一种微妙的转折——不再是盛夏那种能掀翻草帽的热辣,倒像浸过井水的棉絮,吹在皮肤上,带点凉丝丝的”收”劲儿。在中医眼里,这一天不只是季节的界碑,更是人体该跟着天地节奏”换频道”的信号。

《黄帝内经》早说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容平”二字道尽了秋的性情:夏天的草木疯长够了,该慢慢收敛精气;天上的云跑得更快,地上的暑气渐渐褪成明朗的清寒。对应到人体,这股”收气”最直接要关照的,便是肺。

肺属金,与秋气相应,像个掌管呼吸的信使,最易被秋燥伤着。初秋的燥,带着点夏末的余温,叫”温燥”。你看清晨起来,总有人觉得嗓子干得像砂纸蹭过,鼻子里结着小痂,甚至干咳几声却没痰——这就是肺津被燥邪抽走了。这时候急着用麦冬、百合煮水喝,反倒可能滞住那点残留的暑热。老中医常说”初秋润燥,先清后润”,不如抓把桑叶、菊花,配着少许杏仁煮茶,像桑菊饮的思路,先把浮在表面的热散出去,再用梨片炖川贝,让津液慢慢回拢。

到了立秋后半月,若遇上连阴雨,风里的凉意重了,就成了”凉燥”。这时候的燥邪带着寒,会让人觉得怕冷、鼻塞,咳出来的痰稀白,像掺了水汽的棉花。这时再用凉润的药就不对了,得用杏苏散的法子,取苏叶的温散、杏仁的降气,把寒燥轻轻托出去,再加点陈皮、茯苓,让肺里的津液能顺畅流动。

古人对付立秋的智慧,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江南人吃秋桃时会留着桃核,等到除夕扔进火炉烧了,说能避邪,其实桃肉甘酸,正好补肺津、敛肺气,暗合了”秋宜酸甘”的道理。北方人讲”贴秋膘”,但中医从不主张盲目啃肘子——痰湿体质的人贴秋膘,等于给脾胃堆痰湿;阴虚火旺的人多吃肥甘,反而会让燥邪更盛。真正的”贴膘”,该是像老辈人那样,用山药炖老鸭,用莲子百合蒸南瓜,让脾胃在温和的补益里,慢慢攒起过冬的底气。

最妙的是立秋的”收”,不止在饮食里,更在起居间。《素问》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可不是让你熬夜后补觉。鸡是应时而动的生灵,天刚亮就啼叫,跟着鸡的节奏早睡,能收敛耗散的阳气;早起迎着晨光走几步,让肺气跟着清新的空气舒展,正好应了”使肺气清”的古训。

你看院子里的梧桐,立秋一到,总会落下第一片叶子。这落叶不是衰败,是草木在教我们:真正的健康,从不是和自然较劲,而是像这片叶子一样,该长时尽兴长,该收时从容收。当你在立秋日泡上一杯加了陈皮的梨水,看着水汽氤氲里舒展的菊花,或许就能懂:中医的养生,从来都是跟着天地的呼吸,轻轻调整自己的节奏。谷宝仓 (非物质文化遗产“谷氏古法悬灸”第四代传承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