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中医眼中的心衰病因及防治措施

心衰主要是指心力衰竭,具体是指心脏收缩以及舒张存在障碍,进而导致静脉回心血量无法在心脏中有效排出。所以,心衰患者身体相对虚弱,需要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和调理。中医治疗心力衰竭具有显著效用,可以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

中医眼中的心衰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到了终末期以后出现的情况,比如冠心病、肺心病、高心病,也就是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一系列的心脏病,患者到了后期会出现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属于医学“痰饮”“水肿”“心悸”“怔忡”“喘证”等范畴。从中医辨证角度展开分析,心气和心脏收缩功能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心气虚是心力衰竭的共性,是最基本的病机。心功能低下的实质是心气虚,且补益心气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又因为气虚为阳虚之微,阳虚为气虚之渐,所以益气同时尚须温阳。

中医认为,心衰往往是因为气虚、心气不足,不能推动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造成水饮内停。目前,心衰合剂(又称为补气泻肺利水方)对于治疗心衰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心衰的病因

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换言之,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与充盈功能降低。心衰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憋,活动以后加重,往往会合并下肢水肿。喘憋症状在平卧、活动以后加重,通过休息或者坐位可以缓解。

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首先是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且最重要的诱因。其次,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作为器质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同样是诱发心力衰竭的关键因素。再次,血容量增加,例如摄入钠盐过多、静脉输入液体过多或过快等。最后,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如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暴怒等情况。

心衰的中医防治

心衰的中医治疗

对于急性心衰、急性肺肿,西医主要采取抢救方式,中医可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缓解症状,对血压下降的疗效较好。对于水肿,可采取健脾、温阳、利水、补肾等治疗措施,可以控制心脏的增大。需要注意的是,心衰应先治疗基础疾病。高血压扩心病患者应控制血压、风心病患者更换瓣膜、扩心病的患者抗病毒,改善自身免疫等,可用太子参、黄芪、五加皮、丹参、当归等中药益气活血、温阳利水。

心衰的中医预防

首先,预防感冒。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注意在气候骤变或感冒流行的季节减少外出的机会。必须出门的情况下,应当注意适当增添衣物,戴好口罩,勤洗手,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其次,饮食宜清淡少盐。心力衰竭患者饮食上要注意多食用一些新鲜的蔬菜瓜果,降低对油腻食物的摄入量,同时要注意控制盐的摄入量,避免过多加重体液潴留和水肿情况的发生,但也不必完全免盐。

最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让情绪过于兴奋波动,做到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保证充足的睡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