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针灸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

针灸的基本原理

经络学说

针灸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如同城市中的交通网络。这些经络连接着身体的各个脏腑、器官、组织和四肢百骸。当经络通畅时,气血运行正常,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当经络受到外邪入侵(如风寒湿邪)、情志失调或外伤等因素影响时,气血运行受阻,就会产生疼痛等疾病。

穴位是经络上气血汇聚和输注的特殊点。针灸通过针刺这些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例如,针刺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可以调节脾胃经络的气血,对脾胃虚弱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疼痛症状有缓解作用。

神经调节机制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针灸的作用与神经调节密切相关。当针刺穴位时,会刺激周围神经纤维,包括感觉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将针刺信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针刺信号会与疼痛信号相互作用。例如,针刺可能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释放内啡肽、脑啡肽等物质。这些内源性阿片肽具有类似吗啡的作用,能够与阿片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产生镇痛效果。同时,针灸还可能影响其他神经递质的释放,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进一步调节神经系统对疼痛的感知和处理。

针灸在不同类型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慢性疼痛

颈肩腰腿痛:这是最常见的慢性疼痛类型之一。针灸可以减轻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神经受压引起的疼痛。对于颈椎病引起的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针灸可以通过针刺颈部的风池、天柱、大椎等穴位,以及上肢的肩髃、曲池、合谷等穴位来缓解疼痛。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腰部的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等穴位和下肢的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等穴位是常用的针灸治疗点。

关节炎疼痛: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降低关节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从而减轻关节滑膜的炎症反应,达到镇痛目的。因此,无论是骨关节炎还是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针灸都能发挥作用。在膝关节骨关节炎中,针刺犊鼻、血海、梁丘、内膝眼等穴位,可以减轻关节炎症,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急性疼痛

术后疼痛:在外科手术后,患者常常面临不同程度的疼痛。针灸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减轻术后疼痛。例如,在腹部手术后,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能够调节胃肠功能,减轻因胃肠蠕动恢复过程中引起的疼痛,同时也能缓解切口部位的疼痛。此外,与传统的镇痛药相比,针灸副作用更少,对患者的身体恢复也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急性扭伤疼痛:针灸能够调节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炎性渗出,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如踝关节急性扭伤,在扭伤后的早期,针刺阿是穴(即疼痛最明显的部位)、昆仑、申脉等穴位,可以迅速减轻局部疼痛、肿胀,促进扭伤部位的恢复。

神经性疼痛

三叉神经痛:这是一种严重的神经性疼痛疾病。针灸对于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的兴奋性、改善神经的微循环有关。通过针刺面部的攒竹、四白、下关等穴位,以及合谷等远端穴位,可以调节三叉神经的功能,减轻疼痛发作的频率和强度。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患者在皮疹消退后,常常遗留神经痛。针灸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起到很好的镇痛和促进神经修复的作用。针刺病变部位周围的穴位以及相关的经络穴位,如华佗夹脊穴等,可以改善局部神经的营养状态,减轻神经痛的症状。

总而言之,针灸在疼痛管理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它基于传统的经络学说和现代的神经调节机制,对多种类型的疼痛,包括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不过,虽然针灸具有副作用小、整体调节和个性化治疗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疼痛管理的综合策略中,针灸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疼痛缓解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