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了解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控制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临床表现

腹泻: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10次以上。粪便性状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肠黏膜受损,黏液分泌增多且伴有脓血。

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隐痛、绞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这种腹痛特点与炎症刺激肠黏膜神经以及排便过程中肠道蠕动变化有关。

里急后重:患者常有排便不尽感,频繁有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并不多。这是因为直肠炎症刺激,增加了直肠黏膜敏感性。

其他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多见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是由于长期的肠道炎症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以及慢性失血等原因造成的。

辅助检查

结肠镜检查: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结肠粘膜的病变情况,典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粗糙呈颗粒状,多发性浅溃疡,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从直肠开始逆行向上扩展。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医生还可以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并与其他肠道疾病相鉴别。

粪便检查: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黏液等,这有助于判断肠道炎症情况。粪便病原学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感染性结肠炎,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相关人员可通过粪便检测其中的病原体,如细菌培养、找阿米巴滋养体等,如果未发现特定的病原体,而炎症持续存在,则更倾向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这反映了炎症的存在。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贫血,这是长期肠道失血所致。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通常会升高,可用于评估病情的活动性。此外,人血白蛋白降低也较为常见,与肠道吸收不良有关。

影像学检查:X线钡剂灌肠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中也有一定作用。典型的表现为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等。不过,由于结肠镜检查的直观性和准确性更高,目前钡剂灌肠检查已较少使用。CT或MRI检查可用于了解肠道外的并发症,如脓肿形成等情况。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

在病情活动期,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护理人员要给予易消化、少渣、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此外,护理人员还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药物治疗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对于直肠型或直肠乙状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栓剂或灌肠剂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效果较好。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中的前列腺素合成、白三烯合成等途径来减轻炎症。

糖皮质激素:该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会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因此,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诱导缓解,待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

免疫抑制剂:患者可通过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来减轻肠道炎症,但免疫抑制剂的起效较慢,且有一定的骨髓抑制、肝毒性等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

生物制剂:该药物主要用于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尤其是对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但生物制剂价格相对昂贵,且可能存在感染等风险,如增加结核感染的风险,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相关的筛查。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瘘术、全结直肠切除加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等。手术治疗虽然可以去除病变的肠道,但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多种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疾病。在治疗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一般治疗过渡到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诱导缓解、维持缓解、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