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闷痛忍忍就过”“偶尔刺痛肯定没事”——很多人面对胸痛时,总习惯用“小毛病”搪塞过去。但在心内科医生眼中,胸痛是身体发出的“紧急警报”,可能是冠心病、主动脉夹层等致命疾病的信号。《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每年因胸痛延误救治的心血管死亡案例超50万,70%源于错判风险。今天,心内科医生带你分清胸痛的危险信号,避开救治误区。
一、3类“致命胸痛”,出现1个就必须立刻就医
胸痛分“良性”和“高危”,核心区别在于疼痛特点、伴随症状,以下3类高危胸痛,黄金救治时间多在120分钟内,绝不能等:
1. 压榨样胸痛: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信号
这是最常见的致命胸痛,约占急诊胸痛的40%,多因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典型表现为:感受:胸骨后、左胸部像被石头压住,或被紧紧攥住,伴随窒息感,可能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比如“胸痛连胳膊麻”);场景: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后发作——爬两层楼就痛,休息5分钟缓解,是“心绞痛”(提示血管已狭窄50%以上);若休息后痛不缓解,且持续超20分钟,就是“急性心梗”,此时心肌正在坏死,每延迟1分钟,就有大量心肌细胞死亡。伴随症状:额头冒冷汗、烦躁、恶心,严重时头晕、意识模糊。临床数据显示,心梗患者120分钟内溶栓或放支架,死亡率能降50%;延误超6小时,即使救活,也可能留下心衰后遗症。
2. 撕裂样胸痛:警惕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是人体最大血管,若内膜破裂,血液冲进血管壁形成“夹层”,24小时死亡率达50%,每延迟1小时风险增1%。它的疼痛极具特点:感受:突发剧烈“撕裂痛”,像被刀从胸口划到后背,疼痛会随夹层扩散(比如从胸到腰);伴随症状:两侧胳膊血压差超20mmHg(比如左胳膊180/100mmHg,右胳膊140/80mmHg),或头晕、肢体麻木,严重时直接休克;高危人群:高血压控制不佳者、长期吸烟酗酒者、主动脉瘤患者。曾有位45岁高血压患者,生气后胸痛误以为是“胃痛”,吃止痛药掩盖症状,2小时后休克送医,最终因主动脉破裂抢救无效——这类悲剧本可避免。
3. 刺痛+呼吸困难:小心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长期卧床、久坐易形成)流到肺部堵塞血管,就是肺栓塞,死亡率达30%,常被误认为“岔气”。特点是:疼痛:深呼吸、咳嗽时刺痛加重,屏住呼吸就减轻;核心症状:必然伴随呼吸困难(比如“痛的时候吸不上气,走几步就喘”),部分人痰中带血、单侧小腿肿胀(比另一侧粗2厘米以上);高发人群:术后卧床超3天、长途坐车/飞机超4小时者、孕妇、长期吃避孕药的女性。
二、3个误区最容易耽误救命时间
误区1:“年轻人不会得心脏病”
现在20-35岁心梗患者占比已从5年前的3%升至8%,他们多有长期熬夜、每天抽10支以上烟、高油饮食、不运动的习惯,或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去年我院收治的28岁程序员,熬夜加班后胸痛硬扛6小时,送医时已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留下终身心功能不全。
误区2:“先吃止痛药缓解”
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止痛药会掩盖病情:主动脉夹层患者吃了药,痛减轻但夹层还在扩大;若胸痛是消化道溃疡出血,阿司匹林会加重出血致休克。未明确原因前,绝对不能自行吃止痛药。
误区3:“等家人回来再去医院”
心梗发病30分钟内治疗,心肌存活率近90%;超2小时降至70%;超6小时,坏死心肌无法恢复。正确做法是:立刻停下活动(坐下或躺下),拨打120,同时通知家人——120急救车有心电图机、除颤仪,能在途中监测病情,比家人送医更安全。
最后提醒:胸痛从不是“小毛病”,但也不用恐慌。记住:压榨样、撕裂样胸痛,或痛时伴呼吸困难、大汗,一定要第一时间打120。重视身体的警报,才能守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