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新闻随笔】银发“新主场”:为上海商场的适老之变喝彩

【新闻随笔】银发“新主场”:为上海商场的适老之变喝彩

近读《解放日报》,一则关于“老年友好商场”的报道,让人耳目一新。

几位60多岁爱唱歌的老年人在KTV唱响《最浪漫的事》;年近八旬的奶奶从儿童滑梯上滑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伯戴着VR眼镜组队电竞……这些描述是上海商场里的场景。

上海商场正在重新定义“老年生活”。这场“长者友好”的转型,不仅盘活了商场资源,更让银发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星球”,值得我们由衷鼓掌。

商场的“错峰智慧”,让闲置资源变成了银发福利。工作日上午的KTV包厢、影院影厅,曾是商场的“冷清时段”,如今却因老年群体的到来热闹非凡。76元4小时的欢唱套餐、10元的银发观影票,看似让利的定价,实则是“双赢”的妙招:既让老人用实惠价格享受娱乐,又让商场空窗期产生收益,更带动了餐饮、零售消费。老年合唱队不再受天气困扰,喜欢看电影的老人能约着老伴或者朋友看电影,这种“把闲置变宝藏”的巧思,让商业空间有了温度。

政策推动的“系统升级”,让适老服务从“方便”走向“尊重”。报道说,普陀区出台的《长者友好商城建设标准》,从坡道设置到语音智能,从血压监测到手机教学,每一项都透着“平等式关怀”。老年人学会了手机买电影票,用手机拍出了“获奖构图”,在沙龙里学AI、剪视频,不再是“被照顾者”,而是“主动成长者”。更令人惊喜的是,商场成了银发族的“无压力社交场”。李阿姨的唱歌小分队从3人扩建成“合唱团”,中海环宇城的长者会员增长15%,老人们来商场不仅是消费,更是“见老朋友、学新技能”。他们拍打卡照、学美甲、玩脱口秀,打破了“老人舍不得花钱”的偏见——为快乐买单、为社交消费、为成长投入,银发族的“价值型消费”,正成为商场新的增长极。

上海商场的适老转型,早已超越“卖东西”的传统定位,成了老年群体的“新型社区”。这里没有“年龄设限”,只有“无限可能”。当老龄化从“挑战”变成“机遇”,当银发族从“边缘”走向“主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的智慧,更是社会对老年生活的全新尊重。

期待未来有更多地方,能借鉴这一经验做法,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活出“年龄只是数字”的精彩。

本报记者 范根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