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周围血管病如何“秋冻”和“秋防”

周围血管病作为除心脑血管病以外的所有动脉、静脉及淋巴系统疾病的总称,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公众对其了解可能相对较少。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体表血管收缩,周围血管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秋冻”与“秋防”的相关事项,预防病情复发或加重。那么,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在秋季应该如何进行“秋冻”和“秋防”呢?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周围血管病是什么?

周围血管病主要是动脉系统疾病、静脉系统疾病和淋巴系统疾病。其中,动脉系统疾病有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氏病等,临床表现为下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角化变脆,感觉迟钝或消失。静脉系统疾病有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疼痛,尤其是步行时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淋巴系统疾病则有急性淋巴管炎、丹毒、下肢淋巴水肿、淋巴管瘤等。

周围血管病如何防范“秋冻”?

“春捂秋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春捂一点或秋冻一点,可提高皮肤和鼻黏膜的抗寒能力,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但是,对于周围血管病患者来说,这一原则并不适用。周围血管病多发生于下肢足部,中医认为足是人之根,是人的第二心脏,人体中有一半的经脉都始于足部,这些经络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联络脏腑和贯穿人体上下的通路。同时,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寒气最重,“寒从脚起”这一说法并不陌生。因此,周围血管病患者要注意防范寒邪入侵,防止周围血管病的复发或加重。

具体来说,秋季气温降低,阳气始衰,周围血管病患者应当避免“秋冻”,注意足部保暖,尽量不光脚走路,适当温水足浴。患者还应勤查四肢情况,发现皮疹、皮肤破溃等,要及时就医。

周围血管病如何防范“秋防”?

除了防范“秋冻”外,周围血管病患者还需要注意“秋防”,预防病情复发或加重,具体措施如下。

防“秋燥”:“燥”是秋的主气,燥邪为阳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比如鼻干咽燥、毛发干枯、皮肤干涩、皮肤瘙痒、皮肤皲裂等等。秋天,特别是有糖尿病的患者,会奇痒难忍,将皮肤抓红、抓破,从而导致糖尿病性溃疡、糖尿病足等病变。所以,秋季要注意防“秋燥”。具体做法是秋季洗澡、洗脚后涂抹甘油、羊脂油类润肤剂滋润皮肤,轻柔而充分地按摩皮肤。同时,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选择吃多汁、甘味、酸味的食物。

防“秋悲”:在秋季,外物开始萧条,受外界的影响,人容易情绪低落。加之周围血管病秋季较夏季容易加重或复发,患者更容易被负面情绪包围,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秋季应“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以缓秋刑”,需注意精神调养。情志方面忌悲伤,遇伤感事应主动排解,或多与亲友倾诉,必要时咨询心理专科进行疏导,多参加社交兴趣活动,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