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血糖的常见误区
只测空腹血糖 不少患者认为空腹血糖正常就代表血糖控制良好,这大错特错。空腹血糖仅反映禁食状态的血糖水平,无法体现餐后血糖情况。实际上,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危害更大。因此,只测空腹血糖远远不够,还需监测餐后血糖。
不注意监测时间 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值不同,不按正确时间监测会得不准确结果,影响病情判断。比如有的患者随意测餐后血糖,刚吃完饭就测,血糖值必然偏高,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因此,选择合适的监测时间十分关键。空腹血糖应在早晨起床后、未进食前测量;餐后血糖应在进食后 2 小时左右测,从开始进食第一口饭算起。
忽视血糖仪准确性 同时,血糖仪准确性也会影响监测结果。若依据错误血糖值调整治疗方案,会使病情恶化。有些患者或为了省钱,买便宜、质量不可靠的血糖仪,或长时间不校准血糖仪,导致测量结果不准,延误病情。并且,不同品牌血糖仪可能有误差,患者更换时最好与医院生化分析仪对比。
采血方法不当 采血方法不对影响结果。部分患者采血时用力挤压手指,使组织液混入血液,血糖值偏低。正确方法是酒精消毒手指,待干后轻刺手指侧面,让血液自然流出,不可用力挤压。此外,若患者采血前未做好手部清洁或反复在同一部位采血,也会影响准确性。
对情绪和运动影响认识不足 情绪波动和剧烈运动影响血糖水平。患者在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后立即测量,结果可能偏高或偏低。因此,测量前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比如患者在争吵后测血糖,可能发现异常升高,误以为病情加重,实际这是情绪导致的暂时变化,无需惊慌。
正确测定血糖的细节
选择合适血糖仪 质量可靠、准确性高的血糖仪是正确监测的基础。好的血糖仪能提供准确结果,方便患者记录和查看历史数据,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患者购买时要参考医生建议,选知名品牌,注意操作简便、显示屏清晰、有记忆功能等。
正确校准血糖仪 为确保准确性,血糖仪需定期校准。严格校准可减少误差,让患者准确了解血糖情况。一般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更换电池或与医院生化分析仪结果差异大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校准,方法参考说明书。
掌握正确采血方法 消毒手指后待干,轻刺手指侧面,可减少疼痛,避免指尖。注意采血深度,不过深过浅。确保采血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感染。患者要有耐心,等待血液自然流出。
按正确时间监测 除空腹血糖,患者还需测餐后血糖,根据医生建议在睡前、凌晨等时间点监测。严格遵守时间才能得到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如睡前监测可发现夜间低血糖风险,及时预防。
记录血糖值并分析 每次测量后要及时记录,包括时间、饮食、运动、药物等情况,分析变化趋势。患者可用血糖记录本或手机 APP记录。详细记录能让患者和医生看清各种因素对血糖的影响,有针对性地调整。
定期到医院复查 血糖仪不能完全代替医院生化分析仪。定期复查可对比结果确保准确性,医生也能根据复查调整治疗方案。医院的生化分析仪精度和准确性更高,是重要参考。
血糖监测频率对控制病情的影响
合理的监测频率对糖尿病病情控制至关重要。
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 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每天建议多次监测空腹、餐前、餐后和睡前血糖,可快速了解不同时段变化,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方案,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减少急性并发症风险。新诊断患者通过频繁监测也能掌握血糖变化规律,有效控制病情。
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合理的监测频率能够让医生获得更详细数据,准确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针对性调整方案,如调整药物剂量、种类或改变饮食运动计划,提高治疗有效性。
增强患者自我管理意识 频繁监测需患者积极参与,增强自我管理意识。由此,患者会更关注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主动控制血糖。看到努力成果后,也会增强信心和治疗依从性。
但是,监测频率并非越高越好,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调整。病情稳定者可减少频率,病情不稳定、新诊断或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则需增加。
总之,监测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患者只有正确认识误区,掌握细节,合理调整监测频率,才能准确了解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为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