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与肛裂是肛肠科常见的良性疾病,虽不危及生命,但疼痛、出血、排便不适等症状会影响日常生活。不少患者因认知不足或羞于就医而延误病情,其实针对这两种病症有明确的阶梯化治疗方案,从日常护理到药物、手术,均有成熟手段。掌握相关常识,既能缓解症状,也能助力健康人群做好预防工作。
科学治疗需先明确二者的发病特点与症状差异,避免混淆。痔疮是直肠末端黏膜下与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扩张屈曲形成的静脉团,主要分为内痔、外痔与混合痔,核心症状为便血(多为无痛性鲜血,滴血或便纸带血)、肛门肿物脱出、肛门瘙痒或异物感;肛裂则是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形成的小溃疡,常因排便时粪便摩擦肛管皮肤导致,典型症状为排便时及排便后剧烈疼痛(呈撕裂样或烧灼样)、少量便血(鲜血附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出),部分患者因害怕疼痛而刻意减少排便,反而加重便秘,形成“疼痛-便秘-肛裂加重”的恶性循环。两者虽都可能出现便血与疼痛,但疼痛特点与伴随症状不同,准确区分有助于选择针对性治疗方法。
痔疮与肛裂的治疗均遵循“先保守后手术”原则,多数轻症患者靠非手术治疗即可缓解。非手术治疗核心是改善局部环境、缓解症状、调节排便,包括局部用药、坐浴与生活方式调整。局部用药上,痔疮用栓剂、软膏消肿止血;肛裂用黏膜修复药膏配合镇痛药,必要时用硝酸甘油软膏松弛括约肌、促愈合。坐浴可在便后用温水或中药液进行,每次10-15分钟,清洁肛门、放松括约肌、缓解疼痛,尤其适合肛裂患者。
生活方式调整是治疗基础与预防关键。饮食需增加膳食纤维(蔬菜、水果、粗粮),吸收水分软化粪便,减少对病灶的刺激;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粪便干结。排便要规律,不憋便,蹲厕不超过5分钟、不过度用力,减少肛管损伤;便秘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乳果糖等缓泻剂。日常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运动,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降低痔疮风险。
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加重或有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痔疮手术适用于内痔脱出无法回纳、外痔血栓剧痛、混合痔严重或便血致贫血等情况,常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切除或结扎痔核改善解剖。肛裂手术适用于病程超过8周的慢性肛裂(伴肛裂三联征)或保守治疗无效者,以肛裂切除术、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为主,切除溃疡、松解括约肌,打破恶性循环。术后需遵医嘱清洁伤口、定期换药,调整饮食排便习惯,预防感染与愈合不良。
此外,预防与把握就医时机也很重要。保持肛门清洁,便后轻擦,穿宽松棉质内裤。出现便血、肛门痛、肿物脱出等症状,需及时到正规医院肛肠科就诊,通过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明确诊断,避免自行用药或信偏方,防止误诊延误治疗。痔疮与肛裂治愈后仍可能复发,需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肛门保健。
痔疮与肛裂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案,轻症靠保守治疗与日常护理即可控制,重症则需及时手术干预。掌握肛肠科实用小常识,不仅能帮助患者科学应对疾病,缓解不适症状,更能指导大众做好预防,从源头减少疾病发生,守护肛门健康与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