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它像一颗突然引爆的“炸弹”,可能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甚至失去生命。了解并掌握这些防治关键,能最大程度降低疾病危害,守护健康。
一、先搞懂:脑梗死是怎么回事?
从医学角度讲,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的本质是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脑血管堵塞后,对应区域的脑细胞因缺乏氧气和营养,会在数分钟内开始受损,超过6小时基本无法恢复。
临床中,脑梗死主要分两类: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比超70%,多因长期高血压、高血脂使血管壁形成“斑块”,斑块脱落或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常见于中老年人。
心源性脑梗死:由房颤、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引发,心脏内形成的血栓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发病急、病情重,部分患者发病前无任何征兆。
二、重点记:这几类人是高危人群
以下人群需加强防范,他们的脑梗死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的3-10倍:
“三高”患者:高血压(血压≥140/90mmHg)、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4.1mmol/L)、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这三类疾病会持续损伤血管,是脑梗死的“主要推手”。
有基础心脏疾病者:尤其是房颤患者,心脏不规则跳动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随时引发脑梗死。
吸烟、饮酒者:吸烟会直接破坏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
肥胖与缺乏运动者:体重指数(BMI)≥28的肥胖人群,以及每周运动不足150分钟的人,血管弹性较差,血栓形成风险更高。
有家族史者:若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脑梗死病史,本人发病风险会显著升高,需更早开始预防。
三、别忽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很多患者发病前其实有“预警”,但常被误认为“老毛病”而错过干预时机。这些典型信号需牢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是脑梗死的“前兆”,表现为突然头晕、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含糊、视力模糊,症状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多数人会自行缓解。出现TIA后,若不及时治疗,1个月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达10%-20%。
持续性症状:若上述症状超过1小时不缓解,大概率已发生脑梗死,需立即就医。还有些老人会出现“反常症状”,如突然记忆力下降、吞咽困难、走路向一侧歪斜,也需警惕。
四、最关键:急救要抓住“黄金时间窗”
临床中,脑梗死的救治有严格的“时间窗”:
溶栓治疗:发病4.5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6小时),通过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急性期治疗手段。但超过时间窗后,溶栓不仅无效,还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
取栓治疗:对于大血管堵塞的患者,发病6小时内可进行机械取栓,通过介入手段将血栓取出,适合不适合溶栓的患者。
正确的急救步骤,医生建议这样做:
1.立即拨打120:明确告知“疑似脑梗死”,让急救车携带相关设备和药物,不要自行打车或开车送医,避免途中延误。
2.保持患者稳定: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和腰带,若有假牙需取出,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呼吸道。
3.禁止盲目操作:不要给患者喂水、喂药(包括降压药、阿司匹林)——脑梗死症状极易与脑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其他疾病混淆,患者及其家属较难辨别,盲目用药可能会适得其反,另外也不要随意搬动患者,以免加重脑部损伤。
4.准备好病史资料:提前整理患者的基础疾病、用药史,发病时间精确到分钟,就医时直接交给医生,为治疗方案制定节省时间。
五、要坚持:预防和康复同样重要
对脑梗死患者而言,预防复发和康复治疗与急性期救治同等关键:
预防复发: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同时严格控制“三高”,戒烟限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饮食以低盐、低脂、高纤维为主。
康复治疗:发病后1-6个月是康复黄金期,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避免因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脑梗死不是“突然发生的病”,而是“长期积累的果”。无论是高危人群还是普通大众,只要做好预防、学会识别、掌握急救,就能有效降低疾病危害。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大家正确认识脑梗死,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