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科领域,感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外科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手术前预防控制措施
1.手术室环境控制:手术室内空气环境中存在的细菌、病毒颗粒、粉尘等致病因素是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手术室应严格限制进入人员,避免人员走动和聊天,以减少空气中的致病菌数量。同时,还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手术环境的无菌状态。
2.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术前住院时间越长,患者手术部位并发感染的风险就越大。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最好是术前住院时间少于3天,以避免革兰氏阴性杆菌等病原菌的定植。
3.术前备皮与皮肤消毒:术前备皮是指剔除手术区域及周围的毛发,以减少皮肤上的细菌数量。备皮时应使用电动推刀剃毛,避免使用刀片以免造成皮肤划伤和感染。同时,手术区域应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形成持久的屏障作用,减少皮肤细菌数量。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通常,抗菌药物应在术前30分钟内预防性应用。
5.血糖控制:围手术期应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随机血糖应低于10mmol/L,或空腹血糖低于7.8mmol/L,以降低感染风险。
手术中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无菌操作: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应定期更换手套,一旦发现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2.术中保温:体温偏低会损害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免疫能力,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在围手术期应将患者体温保持在常温(≥35.5℃)状态,通过调节手术室空调温度、提供保温毯等措施加强保温干预。
3.氧气吸入:适当补充氧气能够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吸氧能够增加手术切口处的组织氧分压,增强其对厌氧菌的灭菌能力。
4.控制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越长,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越高。因此,外科医生需充分掌握手术操作,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轻柔地接触机体组织,及时有效止血,减少组织损伤。
手术后预防控制措施
1.规范护理操作:严格遵照无菌原则进行各项操作,尤其是在更换切口敷料或护理相关管道时,需注意无菌操作。同时,应定期评估管道情况,尽早拔管,以减少感染风险。
2.切口护理:术后应定期更换切口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及时处理渗出物。对于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的切口,应及时采样送检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检查结果及患者手术状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3.病情观察: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总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患者也应积极参与感染预防工作,遵守医嘱和护理规范,维护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