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人体的体外诊断试剂、器具、仪器设备、材料等物品,具有治疗缓解、生命维持、检验调节等作用,对医疗与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消毒”是医疗器械清洁灭菌的重要手段,是降低感染可能的重要方法,而“预处理”作为“消毒”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涉及医疗器械分类、拆卸、保湿以及预清洗等工作,是提高医疗器械“消毒”效果、降低清洁灭菌难度、缩减二次感染风险的重要保障。现阶段,大家对医疗器械消毒较为了解,但对“预处理”的认知相对不够清晰。对此,文章将重点分享医疗器械消毒前“预处理”的主要内容,以供参考。
大颗粒污染物清洁
在医疗器械使用过后,医护人员需率先清洁医疗器械上清晰可见的大颗粒污染物,为后续清洁消毒工作奠定基础,降低工作难度。一般而言,在清洁大颗粒污染物时,可采用“纱布擦拭”“流水冲洗”等方式,避免选用盐水纱布擦拭,因为盐水含氯离子,有腐蚀医疗器械镀层、增加锈斑的风险。此外,在实际清洁阶段,医护人员需以制造商意见或要求、医疗器械说明书等为参考展开预处理,避免不当预处理损伤医疗器械。
污染器械浸润保持
“浸润保持”是污染器械预处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主要用于保持污染器械湿润状态。在“浸润保持”时,医护人员可选用专业保湿泡沫剂、含酶清洗剂/湿毛巾进行浸润保湿处理,。其中,专业保湿泡沫剂成本偏高,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此外,在“浸润保湿”阶段,工作人员需确保医疗器械所用清洁水为“纯化水”,避免清洁水内含过多杂质或氯,降低温度过高时器械腐蚀风险。同时,若医疗器械含腔盖或关节,则需确保关节、腔盖等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在“浸泡”阶段,医护人员需严格控制浸泡时长,避免长时间浸泡对医疗器械产生负面影响。在“运输”阶段,医护人员需及时从浸泡液中取出医疗器械,降低浸泡液溅漏等风险。
一次性部件合理去除
若医疗器械上含一次性部件,如针线、网篮、一次性管、刀片等,医疗器械使用者应及时去除一次性部件,以免后续清洁消毒阶段出现锐器伤害等风险。同时,在去除一次性部件时,若一次性部件较为锋利,医护人员需将其放置于专属容器中,如“锐器盒”等。
各类织物合理分拣
当前,部分医疗器械会与各类织物一同放置,包括治疗巾、包装物等。在医疗器械预处理阶段,医护人员需及时将各类织物捡出,并放置于特定收纳袋/容器。同时,在实际分拣各类织物时,大家需避免医疗器械与各类织物相缠绕,以规避医疗器械被破坏或损伤等风险。
容器液体倾倒完全
在医疗器械预处理阶段,大家需重点关注装满液体的容器,如量杯、药杯、弯盘等,应严格依照相关规定,遵从特定流程,彻底倒空容器内液体,以规避液体腐蚀医疗器械、液体运输倾倒扩散污染等风险。
器械规整放置
在医疗器械预处理阶段,医护人员需将整套器械、多组件器械等进行规整放置。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后续消毒质量,还能规避延误重新组装、器械组件丢失等风险。同时,在规整放置医疗器械时,若存在需维修的医疗器械,医护人员需及时告知上级或相关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