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讲,心搏骤停是当病人停止呼吸和心脏骤停时,用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进行抢救的一种技术。当人面临心脏病、溺水、车祸、药物中毒、高血压、触电、异物堵塞时都会导致心跳骤停,呼吸停止,此时均可用心肺复苏术来抢救。
心搏骤停的抢救措施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及时地抢救复苏,4~6分钟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是指应对心搏骤停,及时、规范有效地采取一系列恢复自主循环乃至神志的抢救措施。其中,基本生命支持包括人工循环、畅通呼吸道、人工呼吸、除颤。
人工循环。“人工循环”是心肺复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正如前面所说,心搏骤停后,人体的发动机心脏就停止工作,“泵”也就无法将血液运往全身。通过人工循环(胸外按压),胸腔和心脏就像捏矿泉水瓶一样受到挤压,可以将心脏内的血液挤压出去,循环到全身。
畅通呼吸道。“畅通呼吸道”是指开放气道(比如后仰头部),同时为下一步人工呼吸做准备。
人工呼吸。“人工呼吸”可以将空气从口(或鼻)吹到肺中,暂时可以缓解体内的缺氧状态。
除颤。“除颤”是消除心脏不规则的“颤动状态”,一般采用除颤器(AED)快速对患者心脏进行电击,以终止心室颤动。
在实施基本生命支持后应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即让专业医学人员通过器械和药物来维持患者呼吸和血液循环等。
如何正确急救心搏骤停患者
评估和现场安全。急救者在确认现场安全的情况下可轻拍患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你还好吗?”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没有正常呼吸(即只有喘息),立刻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开放气道。将患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昏迷的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起到气道堵塞,这时施救人员要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患者已经没有脉搏,则需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施救者先要找到按压的部位,即沿着最下缘的两侧肋骨从下往身体中间摸到交接点(剑)突,以剑突为点向上在胸骨上定出两横指的位置,也就是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线处,这里就是实施点。施救者以一手叠放于另一手手背,十指交叉,将掌根部置于刚才找到的位置,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压,胸骨的下陷距离约为4-5厘米。此时,双手臂必须伸直,不能弯曲,压下后迅速抬起,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0-100次。在下压时,施救者必须控制力道,不可太过用劲,因为力道太大容易引起肋骨骨折,从而造成肋骨刺破心肺肝脾等重要脏器。
人工呼吸。如患者无呼吸,施救者必须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然后摸颈动脉。如果能感觉到搏动,那么仅做人工呼吸即可。在进行人工呼吸时,最好能找一块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盖在患者的口部,防止细菌感染。施救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气,屏住,迅速俯身,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将气体吹入。与此同时,施救者的眼睛需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因气体的灌入而扩张,气吹完后,松开捏着鼻子的手,让气体呼出,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呼吸过程。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
停止心肺复苏的指证。在施救的同时,施救者也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触摸患者的手足,若温度有所回升,则进一步触摸颈动脉,发现有搏动即可停止心肺复苏,尽快把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总之,心肺复苏抢救的关键在于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开始得越早,预后就越好。有研究显示,小于4分钟时心肺复苏的患者生存率可达43%~53% ,大于10分钟的则生存概率极低。因此,心搏骤停施救者要讲究最佳抢救的“黄金四分钟”,越早对患者进行急救,就有越大的概率能够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