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失眠早已不是“偶尔睡不着”的小事,不少人长期被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早醒等问题困扰。但失眠往往只是“表象”,背后可能藏着心理、生理、药物等多重隐患。精神科医生面对失眠患者,会用一套专业流程抽丝剥茧,精准揪出真正的致病元凶。
第一步是细致的病史问诊,这是排查的基础。医生会深挖睡眠相关的细节,比如是否长期喝浓茶、咖啡,睡前是否习惯性刷手机、熬夜工作;睡眠环境是否嘈杂、光线过亮,或是床品不适;失眠是偶尔发作,还是持续超过1个月;是躺下后1小时还睡不着,还是夜间频繁醒,或是凌晨三四点醒后再也无法入睡。这些细节能初步区分失眠类型是短期应激导致的适应性失眠,还是已发展为慢性失眠,或是由其他问题引发的继发性失眠。同时,医生还会重点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轨迹。心理因素是失眠的“头号诱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常先以失眠为信号出现。比如,焦虑症患者常因过度担忧陷入“越想睡越睡不着”的循环,抑郁症患者则多伴随早醒后情绪低落,这些线索能帮助医生锁定心理层面的可能病因。
第二步是借助专业量表,让“模糊感受”变成“可量化数据”。医生会让患者填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或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这些量表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等维度设计问题,通过打分客观评估失眠的严重程度。若怀疑患者有情绪问题,医生还会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焦虑、抑郁倾向及其严重程度。
第三步是排查生理疾病与药物影响,避免“漏网之鱼”。很多躯体疾病会悄悄干扰睡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身体代谢加快,患者常感到心慌、兴奋,难以入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夜间会反复出现缺氧、憋醒的情况,自己却未必察觉;心脏病引发的胸闷、关节病带来的疼痛,也会打断睡眠。因此,医生可能建议做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必要时还会安排多导睡眠图(PSG)。PSG是睡眠监测的“金标准”,能同步记录脑电波、眼动、呼吸、心率等数据,精准发现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抽动等隐藏问题。
此外,医生会仔细核对用药史。降压药、激素类药物、部分抗抑郁药,甚至一些感冒药,都可能影响睡眠节律。比如,某些降压药可能导致夜间干咳,间接引发失眠;激素类药物可能兴奋神经,打乱入睡节奏。这些“隐形元凶”往往需要通过细致问诊才能发现。
最后,医生会综合所有信息“拼图”,区分原发性与继发性失眠。原发性失眠多无明确诱因,可能与遗传、睡眠节律紊乱有关;继发性失眠则由精神疾病、躯体疾病、药物等引发。有时病因还会叠加,比如一位患者因工作压力出现焦虑(心理因素),长期失眠又让他养成睡前刷手机的习惯(行为因素),两者相互作用加重失眠。医生需理清主次,才能确定核心病因。
精神科医生在揪出失眠元凶的过程中,不仅会精准捕捉细节,还会全面考量病因。对于长期受失眠困扰的人来说,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专业帮助,才能找到问题根源,摆脱“睡不着”的痛苦,重新拥有安稳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