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边有人突然发生气道异物梗阻,面色青紫、无法呼吸时,大多数人会本能地拍打对方背部,认为这样能帮助排出异物。然而,这种看似“正确”的急救方式,可能会让情况变得更糟。气道异物梗阻是一种极其凶险的急症,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6分钟,错误的急救方法不仅延误救治,还可能危及生命。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气道异物梗阻急救中最常见的5大误区,帮助大家掌握科学的急救知识。
误区一:发现异物梗阻,第一时间用力拍背
很多人在看到他人被异物卡住时,会条件反射地用力拍打对方背部。这种做法源于一种直觉:通过外力震动将异物震出。但事实上,用力拍背不仅难以排出异物,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对于完全梗阻的患者,拍背会使胸腔压力骤然增加,导致异物进一步深入气道,加重梗阻。特别是对于儿童,他们的气道更为狭窄脆弱,过度拍背可能造成气道损伤。科学研究显示,在气道完全梗阻的情况下,拍背的成功率不足10%。正确的做法是,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法: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绕患者腹部,一手握拳置于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通过增加胸腔压力形成气流,将异物冲出。
误区二:对所有患者都使用同样的急救手法
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手法需要根据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一刀切”的做法可能适得其反。常见的错误包括:
对婴儿使用成人急救法:1岁以下婴儿的心肺功能和气道结构与成人差异巨大,直接使用海姆立克法可能损伤婴儿内脏。正确方法是采用交替拍背压胸法:将婴儿面朝下放在手臂上,用掌根在两肩胛骨之间快速拍打5次;若异物未排出,将婴儿翻转,用两手指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快速按压5次,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
对肥胖患者和孕妇使用常规手法:对于肥胖患者或怀孕晚期的孕妇,腹部冲击可能无法产生足够压力,甚至压迫子宫。此时应改为胸部冲击法: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绕胸部,一手握拳置于胸骨下半部,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向后冲击胸部。
误区三:异物排出后就万事大吉
当患者通过急救排出异物,恢复呼吸后,很多人会认为危机已经解除。但实际上,异物梗阻可能造成气道黏膜损伤、声带水肿,甚至有部分异物残留的风险。以下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持续观察症状:即使异物排出,仍需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出现声音嘶哑、反复呛咳,可能是气道损伤或残留异物,必须立即就医。
警惕迟发性并发症:部分患者在梗阻发生数小时后,可能出现吸入性肺炎、气胸等并发症。建议在急救后,无论症状是否缓解,都应前往医院进行胸部X光或CT检查,确保气道内无残留异物。
误区四:喝水能冲下卡住的异物
“喝点水把东西冲下去”是另一个常见误区。当异物完全堵塞气道时,喝水不仅无法冲下异物,反而会使液体进入气道,加重窒息风险。即使是不完全梗阻,喝水也可能导致异物位置变动,造成更严重的堵塞。只有在确定异物卡在食管(能呼吸但吞咽困难)时,少量饮水才可能帮助缓解症状。
误区五:等待专业救援,不敢自行施救
面对气道异物梗阻,许多人因担心操作不当而选择等待120急救人员,错失黄金抢救时间。事实上,现场急救是挽救生命的关键。研究显示,在梗阻发生后的1分钟内进行有效急救,患者生存率可超过90%;超过6分钟,死亡率将大幅上升。因此,一旦发现有人窒息,应立即采取行动,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即使急救失败,正确的操作也能为后续专业救治争取时间。
科学急救,守护生命
掌握正确的气道异物梗阻急救知识,不仅能挽救生命,更能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记住:拍背、喝水、盲目等待都是急救大忌,而海姆立克法、针对性操作、持续观察才是科学的应对之道。建议每个人都学习急救技能,并定期复习,让这些知识成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盾牌”。毕竟,在与死神赛跑的紧急时刻,正确的选择往往就是生与死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