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诊断是医学诊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诊疗项目,能够对组织和细胞予以直观的、准确的诊断,明确疾病类型及性质,可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因此,临床上要想使疾病“现形”,实施病理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指通过对病变组织或细胞进行检查,确定疾病的性质及类型。为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诊断者需要保证检查对象是从患者身体获取的组织样本,一般通过手术切除的肿块组织、内镜夹取的小块组织或穿刺吸取的组织等方式获得。
病理诊断的作用
及时准确的疾病诊断
对于临床诊断而言,病理诊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能够直接观察病变组织的微观结构,从而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及性质。虽然临床诊断还包括医生的分析性诊断和各种影像学检查,但相对来说,病理诊断更为准确、客观、可靠,既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又能够反映疾病发展情况。比如,在肿瘤诊断中通过实施病理诊断,可详细了解肿瘤类型、分级及分期,为医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指导治疗决策
当患者患有同一种疾病时,其病症表现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根据每位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决策,以提升预后效果。通过病理诊断,医生能够准确掌握疾病的类型和性质,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有助于缩短治疗周期,加速患者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例如,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病理诊断能直观反映病变情况,便于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选择手术治疗、放疗或化疗,并依据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
评估疗效和预后
病理诊断还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发展情况,实施针对性治疗方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通过对比病理标本变化情况还可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进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此外,病理诊断还可根据病变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改变,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后续随访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病理诊断的流程
标本采集
病理诊断的第一步是标本采集。标本采集的关键是保证标本具有代表性,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患者病情特征。通常情况下,医生通过活检或者手术切除等方式获取患者的病变组织或细胞标本。
标本制备
在标本制备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对所获取的病变组织或者细胞标本予以适当的固定、脱水、包埋等一系列处理,使之形态、结构完整。
组织切片
经处理且保存完好的标本用石蜡切片机切成薄片,之后进行展片、捞片,黏附在载玻片上,为后续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解细胞结构做准备。
染色
需要对切片的组织或细胞予以染色处理,以便更清晰地显示细胞核、细胞质。当然,为了保证染色效果良好,需要选择适合的染色方法,比如H-E染色等。
显微镜观察
病理医生应将经染色处理的标本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等,以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