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1

脑卒中后怎样进行康复训练?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感觉障碍等各种后遗症。相关研究表明,卒中后进行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以减轻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接下来,本文针对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和康复训练要点进行详细的阐述,促使大家对其有基本的了解。

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它会导致局部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可能会出现短暂性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常见的功能障碍有运动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感觉障碍等。

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难以维持身体的平衡,下肢不能动,不能抬手,不能抓握,不能有精细的动作;语言障碍表现为不能说话,不能理解,不能阅读;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丧失或者思考困难出现短暂的失忆,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难以理解相关概念,日常生活能力受损,而且还会出现负面情绪,例如沮丧、抑郁等。

脑卒中后进行康复训练的要点

良肢位摆放。良肢位摆放指的是对恢复肢体功能有利的临时性的体位,可以保护肩关节、躯干、下肢,防止痉挛的出现。良肢位摆放主要有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床上坐位。其中,健侧卧位姿势是偏瘫病人最佳的卧床体位。早期良肢位的摆放能够有效防止肌萎缩、关节挛缩、肩手综合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残障的概率,恢复运动功能。

体位转移。体位转移有床上翻身训练,可以向患侧位翻身,也可以向健侧位翻身。在翻身时需要注意,偏瘫患者患侧的上肢应置于身体的前方。如果患者无法独立完成,则需在治疗师的协助下完成该动作。相关人员也可以采用床上移动训练,包括床上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采用床上坐起训练,辅助患者坐起,引导患者独立从健侧做起。在床上坐起时需要注意,患侧靠自己坐起更能促进其使用患侧的上下肢。在此过程中,患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坐位平衡能力和姿势的控制能力,并且相关人员要防止训练过度。使用坐位躺下训练时,患者独立从患侧躺下和从健侧躺下。由家属或治疗师辅助患者躺下。使用卧位坐起训练辅助患者下坐骑,引导患者独立做起。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10度逐步蔓延至30度到完全做起。在训练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辅助工具或者将其设置在床头,引导患者抓起把手坐起来,增强身体躯干肌的肌力,尽可能恢复坐位平衡力。

物理治疗。除了运动疗法外,还有一种是以各种物理因子治疗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改善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提高耐力肌力兴奋功能和平衡能力。这种方法主要使用声、光、冷、电、磁等各种手段,使用的仪器则有中频电疗和生物反馈治疗仪。

其他治疗。一些患者还具有认知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等,因此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在加强记忆训练、解决认知障碍问题的过程中,家属也需要耐心和患者沟通,避免产生认知功能损失过快的情况。在言语康复训练中,家属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训练建立日常的交流,逐步缓解语言障碍。吞咽训练则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治疗,恢复吞咽功能。

总之,通过早期康复训练,脑卒中病人有望逐步缓解后遗症,恢复身体的各项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38608622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ydaobao202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电话
搜索